漳州府。
一处小小的海滩上,长长的官军早已经将此处封锁起来,不远处有一座小山,身着绯色官袍的于谦,站在山上遥遥眺望着无边无际的海面,拧着眉头,不知道在想些什么。
此处便是前宋时,漳州港的旧址,自从朝廷禁海之后,这处港址被基本荒废,禁止商船再从此处出海,按理来说,早就应该破败不堪。
但是实际上,于谦到达此处之后才发现,这处港口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破旧,虽然说,大多数的建筑的确早已经荒废,但是,基本的港口设施,还是保留了下来。
他曾经和此处的知府沟通过,名义上,保留这些设施,是为了方便渔民在近海捕鱼谋生,可是实际上,这处港口却还是屡屡有走私之事发生,朝廷虽然派了官军巡逻,但架不住此处太过便捷,总有铤而走险之辈。
甚至于,近些年来,倭寇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些精良的武器,有时碰上官军,不仅不躲,甚至还敢打上一场,而且,这些倭寇狡猾的很,时常扮做普通渔民,稍有不慎就会错过去,总之就是一句话,想要管辖起来,困难的很。
这些话,于谦听了听,也便一笑置之,地方上的官员说的话,有些能信,有些不能信。
这个知府把自己说的如此尽职尽责,呕心沥血,可实际上,看此处的规模就知道,已经不是偷渡这么简单,俨然已经成了时常会进行小规模贸易的场所,这可不是一句时有偷渡就能解释的了的。
说到底,地方官有地方官的难处,也有地方官的办法,走私海贸,已经成了沿海一带心照不宣的秘密,地方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有牵扯,此次,如果不是大军出动的话,恐怕也不会如此顺利,但即便是如此……
“大人,京中刚刚传了信来,说陛下已经下旨,开始彻查刘益的案子,京中如今人心惶惶,无暇旁顾,大人可放心了。”
身后一个青色官袍的年轻人走上前来,对着于谦躬身行礼,开口道。
于谦没有转身,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,道。
“只是不到时候罢了……”
此次剿倭,于谦采取了和以往全然不同的办法,没有和倭寇硬碰硬,而是从当地的士绅入手,顺藤摸瓜,才将这些倭寇一网打尽。
这么做固然有好处,不仅可以迅速的剿灭大量的倭寇,而且,可谓一举摧其根基,没有地方士绅的支持,即便是还有零星的倭寇,他们抢到的东西也无处销赃,日常所需的物资,也没了来源,在新的士绅家族崛起之前,可想而知,大明的海疆必将安定至少数年的时间。
但是,士绅家族之所以被称之为士绅家族,其原因就在于,他们本身族中就有在朝中出仕之人,此次查抄于谦动了雷霆手段,用大军剿除了这些劣绅家族,虽然看似痛快,可实际上,埋下的隐患也是巨大的,不说别的,单说是这些乡绅家族背后的官员,就必定不会善罢甘休。
除此之外,他到了漳州一带这半年多,除了封锁海域之外,也查到了很多东西,比如说,这么多年以来的走私所得,绝不该仅仅只是现在已经查封的这些财产而已,有大批的金银去路不明,不出意外的话,都流入了官场当中。
再比如说,自大军驻扎下来以后,各处州府屡屡有情报泄露之事发生,如果说,这些倭寇的背后仅仅只是一些乡绅的话,怕是做不到这样的事情的。
当然,于谦的职责是剿寇,并不是查案,除了剿寇之外的事,他也并没有专断之权,所以他能做的,就是密奏御前,请皇帝决断。
至于他自己……
目光投向远处茫茫平静的海面,于谦的脸色变得有些忧虑。
如今的整个大军当中,恐怕只有于谦知道,此次剿倭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。
现在,大军该做的事情,都已经做的差不多了,虽然说仍然有流寇在附近逃窜,可大规模的倭寇,都已经被清剿干净。
可是,天子所说的商船,却丝毫都没有回航的迹象,这一年下来,虽说于谦并不在京中,但朝廷的消息,他还是大致知道的。
凤阳雪灾,河南旱灾,山东数月阴雨不停,朝廷这段日子,只怕过的也不容易,这种状况之下,大军驻扎的时间越久,对朝廷的压力就越大。
即便是抛开这些不谈,沿海一带除了有倭寇,还有那些依靠渔猎为生的普通百姓,为了围剿倭寇,于谦下令封锁了海域,这也就导致了,普通的渔民也不得下海,如果不是今年的灾情,基本没有波及到东南一带的话,那么,恐怕早就支撑不下去了。
就算是这样,根据近来州府所报,百姓们的怨气也已经是极重了,如果说,继续严禁下海的话,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,总不能他这个来剿匪的,最后把百姓给逼反了吧……
捏了捏眉心,于谦问道。
“我吩咐下去,让州府开设的粥棚,都开起来了吗?”
还是那句话,于谦并不是地方的主官,他只是征倭大军的提督大臣,按理来说,地方的政务,他并没有干涉的权力,如果不是涉及到需要配合大军的地方,最多,他也就只能是提提建议。
一个月前,天子的圣旨刚刚下来,要将抄没的家产当中的金银粮食,都交给大军用作赏赐,于谦便动了念头,请奏将其中的粮食交给当地的州府,用来开设粥棚,接济那些因封锁海域而无法下海的渔民,算是勉强度过生计。
一旁的年轻人俯身道。
“回大人,旨意刚到,下官就已经知会了各处州府,如今各处都已经按照旨意开设了粥棚,仅是漳州府,就开了三十二处,其中大部分从昨日起就已经开始施粥了,请大人放心。”
闻听此言,于谦这才稍稍安心,不过,这终归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,大军只要一日还驻扎在此地,那么,就难免会搅扰当地的百姓,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
轻轻的叹了口气,于谦的目光看向一旁的年轻人,问道。
“王越,你觉得,大明的海禁政策,到底是利大于弊,还是弊大于利?”
啊?
一旁的年轻人瞪大了眼睛,一时没有反应过来,王越这个名字,在如今的官场上,还十分的不起眼,但是,能够跟在于谦的身边,自然不是常人,王越自然也是如此。
景泰元年殿试金榜第一甲第二名,当今陛下登基之后的首次恩科,也是闹出了殿试舞弊大案的那次科考,由皇帝重新阅卷后,亲笔点出的榜眼,便是这位。
这一届的恩科,状元柯潜进了翰林院,榜眼王越去了兵部观政,探花余子俊在户部观政,后两者,都是直接跟在尚书的身边的,当时,可谓是羡煞了一众旁人。
毕竟,刚刚入仕就能够结交到实权尚书的机会,可不是人人都有的。
观政一年,王越和余子俊两个人,都顺利留在了兵部和户部之中,对于这个年轻人,于谦是十分看重的,为人豪迈,心有壮志,更难得的是,在边防机务一道上,有深刻的认识,他的许多观点,都和于谦不谋而合,在于谦看来,只要好好栽培,未来必定是大明的栋梁之臣。
正因如此,后来于谦调任出京,他亲自提携起来的几员干将,都被他留在了京师,可唯独王越,却被他带在了身边,就连这次出兵,也是如此。
短暂的意外过后,王越倒是并没有急着回答。
他跟在这位少保大人身边,也有两三年了,像是今日的场景,自然也有过,少保大人此问,或许是在考校,又或许是在教导,至于他的回答,可以对,也可以错,但是,总归不能虚而无物。
因此,倒是需要好好思索一番……
看着王越皱眉沉吟,于谦倒是也并不催促,就这么静静的等候着,大约过了半盏茶的时间,王越拱了拱手,开口道。
“回大人,下官觉得,利弊之说,不可囿于一时。”
闻听此言,于谦倒是挑了挑眉,转头问道。
“何解?”
于是,王越继续道。
“大人容禀,我朝海禁,乃太祖所定,太宗,仁宗,先皇皆有增补,其本意是为靖平海疆,令百姓安居,不受倭寇袭扰,此政于国初之时,利大于弊,既可让朝廷将精力用于经略北方,稳固防线,又可保一方安宁,实则是利国利民。”
“然则如今则不同……”
话至此处,王越略停了停,似乎在打量于谦的神色,但是,于谦的脸色却没有任何的变化,只是淡淡的问道。
“有何不同?”
“太祖之时,神器方定,北方尚有残元势力觊觎,但是如今,有赖当今圣上运筹帷幄,草原各部陷于内乱之中,无暇他顾,互市一开,草原各部同朝廷互通有无,更令各部对朝廷依赖加重,数十年内,边患可解,此为其一。”
王越的口气变得有些小心,但是,想说的话,却半点未变。
他很清楚,自己的这番话,和朝堂上主流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,但是,随军出征的这段日子,他自己也看到了很多,学到了很多,想到了很多。
如今,于少保既然问了他,那他就必定要说出自己心中所想。
“开国之初,各地大战方止,百废待兴,即便是这漳州贫瘠之地,亦有许多田地无人耕种,那时,只需保证百姓不受袭扰,能够安心耕种,劝课农桑,自然便能使国力恢复,可是如今……”
王越叹了口气,抬头四顾,目光越过驻守在四处的官军,看向更远处,不少身形精瘦的渔民,在岸上捡拾着零零散散的,被涨潮的海水冲上来的海鱼,打算借此拿到镇子里卖出去,好换些银钱过冬。
如今已经是十月中了,天气渐寒,但是这些渔民却依旧衣衫单薄,可见其生计有多么艰难。
收回目光,王越重新开口,道。
“现如今的状况,别处不说,单是漳州府,没有田地,只能依靠捕鱼为生的百姓,就有数千户,下官这些日子,跟着大人剿倭,有些事情也看在眼中。”
“这些倭寇,固然有和地方乡绅勾结的,但是,那都是些头目的人物做的事,像是一些底层的倭寇,大多,也都是活不下去,落草为寇罢了。”
“下官无意为这些贼子辩解,但是,以下官浅见,如若不能解决这些百姓的生计问题,那么,这倭寇恐怕是野草一般,春风吹又生啊……”
这番话说完,于谦沉默片刻,随后,抬头看着王越,道。
“所以,你觉得应该开海?”
这话的口气略显严厉,以致于,让王越的心头也是一颤,心中原本坚定的答案,也产生了一丝动摇。
最终,面对着于谦的目光,王越低头道。
“回大人,下官也不知道,但是无论如何……”
话至此处,王越又抬起头,目光也变得坚定起来,道。
“无论如何,下官觉得,身为朝廷命官,理当为民请命,这些沿海居住的百姓,也是大明的子民,若是坐视他们穷苦度日,而毫无作为,下官于心有愧,所以,总要做些什么,海禁之策,乃是朝廷大政,下官不敢妄议,但是,的确不妨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……”
这番话说完之后,王越再次低下了头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一处小小的海滩上,长长的官军早已经将此处封锁起来,不远处有一座小山,身着绯色官袍的于谦,站在山上遥遥眺望着无边无际的海面,拧着眉头,不知道在想些什么。
此处便是前宋时,漳州港的旧址,自从朝廷禁海之后,这处港址被基本荒废,禁止商船再从此处出海,按理来说,早就应该破败不堪。
但是实际上,于谦到达此处之后才发现,这处港口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破旧,虽然说,大多数的建筑的确早已经荒废,但是,基本的港口设施,还是保留了下来。
他曾经和此处的知府沟通过,名义上,保留这些设施,是为了方便渔民在近海捕鱼谋生,可是实际上,这处港口却还是屡屡有走私之事发生,朝廷虽然派了官军巡逻,但架不住此处太过便捷,总有铤而走险之辈。
甚至于,近些年来,倭寇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些精良的武器,有时碰上官军,不仅不躲,甚至还敢打上一场,而且,这些倭寇狡猾的很,时常扮做普通渔民,稍有不慎就会错过去,总之就是一句话,想要管辖起来,困难的很。
这些话,于谦听了听,也便一笑置之,地方上的官员说的话,有些能信,有些不能信。
这个知府把自己说的如此尽职尽责,呕心沥血,可实际上,看此处的规模就知道,已经不是偷渡这么简单,俨然已经成了时常会进行小规模贸易的场所,这可不是一句时有偷渡就能解释的了的。
说到底,地方官有地方官的难处,也有地方官的办法,走私海贸,已经成了沿海一带心照不宣的秘密,地方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有牵扯,此次,如果不是大军出动的话,恐怕也不会如此顺利,但即便是如此……
“大人,京中刚刚传了信来,说陛下已经下旨,开始彻查刘益的案子,京中如今人心惶惶,无暇旁顾,大人可放心了。”
身后一个青色官袍的年轻人走上前来,对着于谦躬身行礼,开口道。
于谦没有转身,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,道。
“只是不到时候罢了……”
此次剿倭,于谦采取了和以往全然不同的办法,没有和倭寇硬碰硬,而是从当地的士绅入手,顺藤摸瓜,才将这些倭寇一网打尽。
这么做固然有好处,不仅可以迅速的剿灭大量的倭寇,而且,可谓一举摧其根基,没有地方士绅的支持,即便是还有零星的倭寇,他们抢到的东西也无处销赃,日常所需的物资,也没了来源,在新的士绅家族崛起之前,可想而知,大明的海疆必将安定至少数年的时间。
但是,士绅家族之所以被称之为士绅家族,其原因就在于,他们本身族中就有在朝中出仕之人,此次查抄于谦动了雷霆手段,用大军剿除了这些劣绅家族,虽然看似痛快,可实际上,埋下的隐患也是巨大的,不说别的,单说是这些乡绅家族背后的官员,就必定不会善罢甘休。
除此之外,他到了漳州一带这半年多,除了封锁海域之外,也查到了很多东西,比如说,这么多年以来的走私所得,绝不该仅仅只是现在已经查封的这些财产而已,有大批的金银去路不明,不出意外的话,都流入了官场当中。
再比如说,自大军驻扎下来以后,各处州府屡屡有情报泄露之事发生,如果说,这些倭寇的背后仅仅只是一些乡绅的话,怕是做不到这样的事情的。
当然,于谦的职责是剿寇,并不是查案,除了剿寇之外的事,他也并没有专断之权,所以他能做的,就是密奏御前,请皇帝决断。
至于他自己……
目光投向远处茫茫平静的海面,于谦的脸色变得有些忧虑。
如今的整个大军当中,恐怕只有于谦知道,此次剿倭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。
现在,大军该做的事情,都已经做的差不多了,虽然说仍然有流寇在附近逃窜,可大规模的倭寇,都已经被清剿干净。
可是,天子所说的商船,却丝毫都没有回航的迹象,这一年下来,虽说于谦并不在京中,但朝廷的消息,他还是大致知道的。
凤阳雪灾,河南旱灾,山东数月阴雨不停,朝廷这段日子,只怕过的也不容易,这种状况之下,大军驻扎的时间越久,对朝廷的压力就越大。
即便是抛开这些不谈,沿海一带除了有倭寇,还有那些依靠渔猎为生的普通百姓,为了围剿倭寇,于谦下令封锁了海域,这也就导致了,普通的渔民也不得下海,如果不是今年的灾情,基本没有波及到东南一带的话,那么,恐怕早就支撑不下去了。
就算是这样,根据近来州府所报,百姓们的怨气也已经是极重了,如果说,继续严禁下海的话,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,总不能他这个来剿匪的,最后把百姓给逼反了吧……
捏了捏眉心,于谦问道。
“我吩咐下去,让州府开设的粥棚,都开起来了吗?”
还是那句话,于谦并不是地方的主官,他只是征倭大军的提督大臣,按理来说,地方的政务,他并没有干涉的权力,如果不是涉及到需要配合大军的地方,最多,他也就只能是提提建议。
一个月前,天子的圣旨刚刚下来,要将抄没的家产当中的金银粮食,都交给大军用作赏赐,于谦便动了念头,请奏将其中的粮食交给当地的州府,用来开设粥棚,接济那些因封锁海域而无法下海的渔民,算是勉强度过生计。
一旁的年轻人俯身道。
“回大人,旨意刚到,下官就已经知会了各处州府,如今各处都已经按照旨意开设了粥棚,仅是漳州府,就开了三十二处,其中大部分从昨日起就已经开始施粥了,请大人放心。”
闻听此言,于谦这才稍稍安心,不过,这终归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,大军只要一日还驻扎在此地,那么,就难免会搅扰当地的百姓,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
轻轻的叹了口气,于谦的目光看向一旁的年轻人,问道。
“王越,你觉得,大明的海禁政策,到底是利大于弊,还是弊大于利?”
啊?
一旁的年轻人瞪大了眼睛,一时没有反应过来,王越这个名字,在如今的官场上,还十分的不起眼,但是,能够跟在于谦的身边,自然不是常人,王越自然也是如此。
景泰元年殿试金榜第一甲第二名,当今陛下登基之后的首次恩科,也是闹出了殿试舞弊大案的那次科考,由皇帝重新阅卷后,亲笔点出的榜眼,便是这位。
这一届的恩科,状元柯潜进了翰林院,榜眼王越去了兵部观政,探花余子俊在户部观政,后两者,都是直接跟在尚书的身边的,当时,可谓是羡煞了一众旁人。
毕竟,刚刚入仕就能够结交到实权尚书的机会,可不是人人都有的。
观政一年,王越和余子俊两个人,都顺利留在了兵部和户部之中,对于这个年轻人,于谦是十分看重的,为人豪迈,心有壮志,更难得的是,在边防机务一道上,有深刻的认识,他的许多观点,都和于谦不谋而合,在于谦看来,只要好好栽培,未来必定是大明的栋梁之臣。
正因如此,后来于谦调任出京,他亲自提携起来的几员干将,都被他留在了京师,可唯独王越,却被他带在了身边,就连这次出兵,也是如此。
短暂的意外过后,王越倒是并没有急着回答。
他跟在这位少保大人身边,也有两三年了,像是今日的场景,自然也有过,少保大人此问,或许是在考校,又或许是在教导,至于他的回答,可以对,也可以错,但是,总归不能虚而无物。
因此,倒是需要好好思索一番……
看着王越皱眉沉吟,于谦倒是也并不催促,就这么静静的等候着,大约过了半盏茶的时间,王越拱了拱手,开口道。
“回大人,下官觉得,利弊之说,不可囿于一时。”
闻听此言,于谦倒是挑了挑眉,转头问道。
“何解?”
于是,王越继续道。
“大人容禀,我朝海禁,乃太祖所定,太宗,仁宗,先皇皆有增补,其本意是为靖平海疆,令百姓安居,不受倭寇袭扰,此政于国初之时,利大于弊,既可让朝廷将精力用于经略北方,稳固防线,又可保一方安宁,实则是利国利民。”
“然则如今则不同……”
话至此处,王越略停了停,似乎在打量于谦的神色,但是,于谦的脸色却没有任何的变化,只是淡淡的问道。
“有何不同?”
“太祖之时,神器方定,北方尚有残元势力觊觎,但是如今,有赖当今圣上运筹帷幄,草原各部陷于内乱之中,无暇他顾,互市一开,草原各部同朝廷互通有无,更令各部对朝廷依赖加重,数十年内,边患可解,此为其一。”
王越的口气变得有些小心,但是,想说的话,却半点未变。
他很清楚,自己的这番话,和朝堂上主流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,但是,随军出征的这段日子,他自己也看到了很多,学到了很多,想到了很多。
如今,于少保既然问了他,那他就必定要说出自己心中所想。
“开国之初,各地大战方止,百废待兴,即便是这漳州贫瘠之地,亦有许多田地无人耕种,那时,只需保证百姓不受袭扰,能够安心耕种,劝课农桑,自然便能使国力恢复,可是如今……”
王越叹了口气,抬头四顾,目光越过驻守在四处的官军,看向更远处,不少身形精瘦的渔民,在岸上捡拾着零零散散的,被涨潮的海水冲上来的海鱼,打算借此拿到镇子里卖出去,好换些银钱过冬。
如今已经是十月中了,天气渐寒,但是这些渔民却依旧衣衫单薄,可见其生计有多么艰难。
收回目光,王越重新开口,道。
“现如今的状况,别处不说,单是漳州府,没有田地,只能依靠捕鱼为生的百姓,就有数千户,下官这些日子,跟着大人剿倭,有些事情也看在眼中。”
“这些倭寇,固然有和地方乡绅勾结的,但是,那都是些头目的人物做的事,像是一些底层的倭寇,大多,也都是活不下去,落草为寇罢了。”
“下官无意为这些贼子辩解,但是,以下官浅见,如若不能解决这些百姓的生计问题,那么,这倭寇恐怕是野草一般,春风吹又生啊……”
这番话说完,于谦沉默片刻,随后,抬头看着王越,道。
“所以,你觉得应该开海?”
这话的口气略显严厉,以致于,让王越的心头也是一颤,心中原本坚定的答案,也产生了一丝动摇。
最终,面对着于谦的目光,王越低头道。
“回大人,下官也不知道,但是无论如何……”
话至此处,王越又抬起头,目光也变得坚定起来,道。
“无论如何,下官觉得,身为朝廷命官,理当为民请命,这些沿海居住的百姓,也是大明的子民,若是坐视他们穷苦度日,而毫无作为,下官于心有愧,所以,总要做些什么,海禁之策,乃是朝廷大政,下官不敢妄议,但是,的确不妨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……”
这番话说完之后,王越再次低下了头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。
华森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皇兄何故造反?,皇兄何故造反?最新章节,皇兄何故造反? xbiquges.com!
华森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皇兄何故造反?,皇兄何故造反?最新章节,皇兄何故造反? xbiquges.com!